变味的捐款绑架了幼儿的爱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4-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中学幼儿园开展蔬菜义卖会,幼儿将自己和老师种的蔬菜卖给附近居民,然后将义卖收入换得的图书捐赠给需要的小朋友。衣明艳 摄

    中华民族对待子孙后代的教育,尤其注重人性中“善”的培养,我们素有聚众人之力帮助受困之人渡过难关、用爱心给受困者以鼓励与支持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幼儿园经常开展捐赠活动,以此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现实中一些幼儿园会动员孩子们向家长多要钱,“捐款越多,越有爱心”,导致捐款变了味,成了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和家长的道德绑架。这对孩子、对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

    那么,如何让这种献爱心、传美德的活动更适合3-6岁的幼儿?我们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沈阳师范大学学生王舒、云南昆明市五华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学前教育室研究员张英、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第一幼儿园教师刘桂娥、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伍香平、山西省晋中市第二幼儿园园长彭永强、山东省潍坊市机关幼儿园教师高佳英、山东省平邑县教育体育局赵侠等纷纷建言献策。

    幼儿园到底该不该组织捐款

    记者:我们知道幼儿是没有经济能力的个体,一些幼儿园在捐款前的动员会上,会诱导小朋友们说谁的捐款多,就给谁戴小红花。孩子们为了得到奖励,回家向家长要钱,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落后或者让人瞧不起……爱心活动最后演变成攀比。那么,幼儿园到底适不适合开展捐款活动?

    王舒:捐款,因为涉及“钱”而成为舆论的焦点,让善事变得五味杂陈。幼儿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是受到大众关爱的群体,他们既没有金钱的概念,更没有赚钱的能力,何谈捐款?

    刘桂娥:在幼儿园进行捐款活动不是不可以,但要让幼儿理解捐款的真正意义,同时必须在幼儿能力范围内进行。一些幼儿园强制性的献爱心“收费”,让爱心教育偏离该有的轨迹;一些幼儿园的捐款活动变成了班与班、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攀比”,无形中让捐款少的班级或小朋友心生自卑。爱心捐款是一份温暖的传递,是一种信念的支持,事实上,没有高低多少的区别。

    彭永强:幼儿园组织捐款,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有益于在幼儿心中种下善良种子的良好方式,尤其是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公民对慈善事业还没有达成高度共识和主动意识的阶段,组织幼儿进行慈善捐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人性本善,帮助幼儿留住心中那一块柔软的部分,让它生根发芽,达到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目的,我对幼儿园组织捐款持赞同的态度。

    捐赠行为对幼儿有哪些积极影响

    记者:从专业角度来看,组织捐赠活动,对幼儿有哪些益处?

    张英:幼儿园组织捐款的行为与培养幼儿亲社会能力有关。学前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成年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儿童的分享、合作、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受关注较多,而对捐赠行为的关注比较少。但是,捐赠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却不容忽视。表面上看,捐赠只是物质的一种转让过程或者形式。实质上,捐赠行为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把捐赠行为看作捐赠者在外界作用的影响下,由内心产生对被捐者的同情,到将自己所有的物质无偿地馈赠给对方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儿童诸多心理成分的参与,如感知、移情能力、情绪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

    幼儿的亲社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习得,它是以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不断锻炼而获得。幼儿园组织爱心捐款活动应该落脚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能力上,让孩子通过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此类活动得到社会性的发展。

    赵侠: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天生就具备爱心,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有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会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或默默陪伴。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但是,作为天性的爱心仍然需要通过外界环境的激发才能得以维持,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持久的、稳定的情感特质。只有有同情心的人,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会由衷献出自己的爱心。想让孩子有爱心会关心他人,最根本的是要让孩子会同情他人,而不是“被捐款”。

    如何确保幼儿和家长的“爱心”不受伤

    记者:怎样通过环节的设置、制度的约束,让捐款活动充分发挥其应有之义,保护幼儿和家长的善意?

    伍香平:幼儿园一定要明确捐款的目的。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另一方面要切实帮助到捐助对象。所以捐款活动一定要提前跟孩子们讲解意义,说清楚捐助对象的情况。最好不要做成幼儿园的面子工程,向一些福利或民政机构捐款,而是有明确的对象,对象最好还是小朋友,能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如果是本园或其他幼儿园的小朋友就更好了。

    在方式上,切忌布置任务式的捐款形式,要求幼儿向家长要钱,这样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对于幼儿来说也没有起到教育意义。建议通过义卖活动、社会筹款等方式,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换取到一定额度的款项,再去捐献,这类活动才能真正让幼儿有真实的体验。

    切忌把款项直接交给教师,由教师交给园方,然后幼儿不知捐款的去向。更好的做法是让幼儿见证捐款到捐助人手上的场景(或者录像),让幼儿感受到捐助人获得捐款后的喜悦,体验筹款捐款行为带来的正面效果。

    彭永强:好事要办好,就要坚持自愿、公开的原则。不能对不愿意捐款的家长和幼儿有任何的歧视或其他不好的看法,应当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能对捐款的数额进行限制,我们更应该看重这项活动对幼儿的教育意义,而不是金额数字。必要时征求家长和幼儿的意见,以保密不公开姓名的方式捐款。

    在捐款的过程中,坚持程序公开、信息公开、金额公开、手续公开。邀请家长代表全程参与监督,保证所有捐款安全、足额送达所需之地。幼儿园组织捐款很多时候并不是大家不愿意捐,而是因为之前的宣传沟通不到位。这样就会导致很多人不明就里,甚至产生质疑,严重影响到了大家捐款的积极性。

    刘桂娥:在幼儿园进行“献爱心”捐款,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捐款,要让孩子知道爱心无价可估,捐款多少都是一份爱心,只要尽力就行。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省下买玩具、吃零食、去游乐场的钱进行捐款,也可以教育孩子通过做家务赚取报酬进行捐款;还可以鼓励孩子进行义卖,用自己画的画、看过的书、玩过的玩具筹集善款……但是,切莫以“爱的名义”对幼儿进行道德绑架,要让真正意义的爱心捐款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记。

    高佳英:我认为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才能确保“爱心”永恒。幼儿园爱心募捐乱象背后映射出的是相关体制机制建设的滞后和缺失。确保幼儿及家长的“爱心”不受伤害,关键是尽快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实行报备管理,引入第三方专业慈善机构的监督,利用多种平台及时做好信息跟踪和公示工作,并积极发掘爱心募捐的教育功能,实现社会效应和幼儿德育教育的双赢。

    记者:除了捐款能培养孩子爱心,还有哪些其他异曲同工的做法?

    王舒:其实,除捐款之外,培养孩子献爱心的途径很多。如捐献自己多余的玩具、书刊、衣物等。家长也可多带孩子们去福利院等公益场所,亲自感受自己一份小小的爱心可能会给他人带来的帮助。幼儿园多组织类似“献爱心助他人”的活动,寓教于乐,往往也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高佳英:幼儿园也要创新爱心募捐的形式。爱心募捐作为一种旨在唤醒孩子“善心”——培养孩子“善行”的活动,应注重活动本身的参与意识和教育意义。幼儿园在组织此类活动时,不应拘泥于形式,应该根据幼儿成长发育的特点,创新形式,寓教于乐,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有的幼儿园组织的旧书旧玩具义卖会,从活动的策划到开展,家长与孩子们都热情高涨,他们把家里不用的图书、玩具等带到幼儿园摆摊义卖,之后将义卖所得一起捐赠给儿童福利院的孩子。这种活动的开展很受孩子与家长的欢迎,既促进了亲子感情,让孩子体验到义卖的乐趣,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播种下“善”的种子。(本报记者 常晶)

不负幼儿的爱心

朱继文

    我一直反对组织幼儿园的孩子进行捐款活动:一是因为六岁前孩子对“捐款”的理解仅仅限于拿着父母的钱投放进红色箱子;二是捐款的出发点是捐出自己的“爱”给别人,“爱”是一个广义的范围,可以是钱、物、衣服、玩具,也可是行为、行动、话语等无形的东西,仅仅局限在“款”上,那么捐出去的“爱”是不舒服的;三是站在成人的道德制高点上绑架孩子,总觉得与学前教育的本质相差甚远,捐款应该是心甘情愿的自觉行为,而不是通过集体活动形式不得不捐的强迫措施。

    但是,一次捐款活动让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在2012年,当时大班一个名叫“豆豆”的孩子的妈妈身患黑色素瘤,为治病家中已一贫如洗。接待家长晨间来园时,在大门口看见衣服脏兮兮的豆豆和一蹶不振的爸爸,我都会隐隐作痛。班级老师告诉我,班中其他家长知道后已经自发地进行捐款了;孩子们也明白豆豆妈妈生病了,每日离园轮流邀请豆豆去自己家玩,周六周日还带豆豆出去玩,减轻豆豆爸爸的压力。老师和我商议能不能组织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孩子和家长给豆豆妈妈捐款。我没有答应组织大型的捐款活动,但私底下捐给豆豆家钱了。一日,豆豆所在班的孩子们在离园的时候,站在幼儿园大门口主动向其他班级的家长讲述豆豆妈妈的病情,有的孩子说着说着就哭了。很多父母长辈,不忍心孩子再说下去,直接拿出钱放进捐款箱,泪水涟涟地走了。后来,病中的豆豆妈妈也到幼儿园对孩子们表示感谢,当妈妈说道“豆豆就是你们每个人的兄弟,麻烦你们照顾他了”,老师和孩子都失声痛哭。

    现在,豆豆妈妈已经离去五年,每当想到这件事情,我都会难受。无意间问起豆豆,老师会说,这是她所带的最团结、最长情的班级,因为豆豆,大家彼此还都联系,都已经五年级的孩子了,课业再重每学期都相约玩一次,承诺着豆豆妈妈的那句话。这次捐款活动给我的触动很大,因为需要帮助的人就在孩子们身边,他们愿意努力为同伴分担忧愁,而且孩子们付出的爱心看得见、摸得着,同样他们从捐款活动中收获的“爱”也看得见,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也是有益的。

    总之,捐款这种活动,没有对错,重在活动出发点包含着正能量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同时是对孩子真的有所触动和感悟,而不是流于形式。

    (作者朱继文,系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幼儿园园长)